【天天练】2020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冲刺练习题(5)
2020年10月12日 来源:来学网轻松备考!2020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准备好了吗?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来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0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备考专项试题练习,详情内容如下,请大家按时完成。更多报考信息敬请关注来学网教师资格考试频道,欢迎收藏本站,小编会持续为大家更新最新报考相关内容!
一、单选选择题(本大题共 21 题,每题 2 分,共 42 分)
1.下列选项中属于孔子教育思想的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C.生活即教育
D.有教无类
2.关于环境在人发展中的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A.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自发性、随机性和复杂性
B.环境对人的发展影响是直接的
C.环境可以决定人的发展
D.在人的发展中,环境影响比教育起到的作用大
3.我国唐代“六学二馆”等级森严的入学条件,充分说明政治经济制度决定()。
A.教育的主导权
B.受教育权的分配
C.教育的目的
D.教育性质
4.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办教育,注重培养合格的公民所体现的教育目的理论是()
A.个人本位论B.宗教本位论
C.社会本位论
D.兴趣本位论
5.我国近代教育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癸丑学制
【来学网宝典】 |
6.我国中小学开设的语、数、外等课程属于()
A.活动课程
B.潜在课程
C.综合课程
D.学科课程
7.先学加减后学乘除,这种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是()(易错)
A.综合式
B.分科式
C.横向组织
D.纵向组织
8.教学过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这说明教学认识过程具有()
A.敏捷性
B.领导性
C.间接性
D.直接性
9.从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各个侧面来评价学生的数学水平并从中找出其数学能力的强项和弱项,此评价是()
A.绝对评价
B.内部评价
C.外部评价D.个体内差异评价
10.“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A.思想性原则
B.疏导性原则
C.连贯性原则
D.一致性原则
11.“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寓德育于教师榜样之中,寓德育于学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体现了德育过程是()
A.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B.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C.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D.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12.我们从电话簿上看到一个号码,就能根据记忆去拨号,但事过之后就记不得这个电话号码了,这种记忆类型是()。
A.感觉记忆
B.长时记忆
C.短时记忆
D.动作记忆
13.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不包括()。
A.直接强化
B.间接强化
C.自我强化
D.替代性强化
14.布鲁纳认为学习新知识过程的具体环节不包括()。
A.新知识的获得
B.知识的存储
C.知识的转化D.对知识的评价
15.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学习“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
A.符号学习
B.概念学习
C.命题学习
D.词汇学习
16.冬天上学,某同学既怕寒冷不想起床,又怕因迟到而受到老师的批评。由此产生的冲突是()。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17.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三阶段是()。
A.社会自我
B.心理自我
C.生理自我
D.精神自我
18.艾利斯提出的心理辅导方法是()。
A.理性—情绪疗法
B.系统脱敏法
C.示范法
D.暂时隔离法
19.班主任与学生平等相处,善于倾听学生的建议,并能积极面对学生。这种管理方式属于()
A.常规管理
B.民主管理
C.平行管理
D.目标管理20.语文教师所拥有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属于()
A.本体性知识
B.实践性知识
C.条件性知识
D.通识性知识
21.在现实教学的过程中,有的教师会对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格外青睐,认为这样的孩子比较聪明、勤奋。这种情况属于()
A.首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投射效应
D.刻板印象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8 分,共 32 分)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22.任何人的发展都不能离开遗传素质。
23.备课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课时教师应把全部精力放在钻研教材上。
24.学习迁移是学习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它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起促进作用。
25.根据过度学习的规则,学习时复习的次数越多越好。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
26.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和作用
27.如何运用情感陶冶法进行德育?
28.简述注意规律的应用。
29.简述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8 分,共 36 分)
30.某农村学校所在地盛产水果,当地老百姓经常向学校反映,说学生在上课和放学的途中,有偷盗水果的现象。学校德育老师对此非常的重视,专门对个别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指出偷盗的恶劣性,进行严厉的处罚。但是收效甚微,学生偷盗行为还是屡禁不止。所以德育老师决定改变教育方式,分班级进行了一项比赛活动。活动内容与要求如下:参与者分成几个小组,向当地的老百姓家里要水果。在规定的时间里,得到水果数量最多者为胜。 由于活动设计新颖,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活动结束后,给获得优胜的小组颁发奖品,并要求各个小组派代表发言,谈谈对此次活动的感受和想法,总结本小组获胜或者失败的原因。其中有些小组在总结失败的原因时,提到了由于平时养成了随时摘取水果的习惯,导致老百姓不给自己水果,声称以后会改正这一行为。老师对各组进行简要的评后,就各组的总结提出改进建议,帮助他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这次活动以后,学校很少在听说关于学生偷盗水果的反映。
问题:
请结合案例中的学生行为改变的情况,分析该案例所体现的德育原理。(18 分)
31.目前,一些学校坚持“日清一周结一月考”循环式学习方法,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当天要及时复习,做到“不等”“不拖”;利用周末时间,要把一周内所学内容和做过的练习进行归类整理,每月要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
问题: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分析学校的这一做法。(18 分)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D 选项正确。
A 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提出,在汉武帝时开始推行。
B 项:蔡元培执掌北大之后,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提倡学术民主。
C 项:"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综上所述,答案为 D。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环境对人的作用体现在:①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③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的主观能动性。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自发性、随机性和复杂性。A 选项正确。
B 项: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C 项:环境是人发展的外部因素,不能起到决定作用。
D 项:学校教育经过有目的的选择和提炼,按照人的发展特点,以系统化的形式作用于学生,对人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综上,本题选 A。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权利,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都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唐朝的“六学二馆”招收的学生都有一定的等级限制,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影响和制约着受教育权的分配。因此,本题选 B。
4.【答案】C
【解析】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其代表人物有孔子、斯宾塞、涂尔干、孔德等,主张确定教育目的不应该从人的本性需要出发,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社会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据,C 项正确。
A 项: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其代表人物有卢梭、洛克、 福禄倍尔、裴斯泰洛齐及中国古代的孟轲等人。主张确定教育目的应从人 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发展。与题干不符,排除。
B 项: 宗教本位论主张使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生活理想,把人培养成虔诚的宗教人士。与题干不符,排除。
D 项:与题干不符,排除。综上,本题选 C 。
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制。壬戌学制是 1922 年 11 月,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以大总统
令颁布的《学校系统改革案》中规定的学制系统。为区别于壬子癸丑学制,又称新学制。壬戌学制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学制。C 项正确。
A 项:1902 年,清政府公布了由官学大臣张百熙拟订的《钦定学堂章程》,由于1902 年为壬寅,所以该年所拟订的学制被成为“壬寅学制”。 因制订过于急促,及本身若干不足和局限,加上清廷内部的权力竞逐,未能付诸实行。
B 项:癸卯学制于 1904 年 1 月 13 日公布实施。该学制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以尊孔读经为宗旨,内容比壬寅学制详备。癸卯学制自 1903 年公布起,一直延用到 1911 年满清王朝覆灭为止,对旧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的影响很大。
D 项:癸丑学制是中国辛亥革命后 1912~1913 年南京临时政府制定公布的学制系统。学制改学堂为学校,废除了尊孔读经,取消了进士出身奖励,确定了妇女的受教育权利和男女同校制度,同时筹办各级女子学校。该学制施行到 1922 年,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学制。
综上所述,答案为 C。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程的类型。按课程的设计形式,可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是按各种不同的学科划分门类,并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加以设计的课程。学科课程是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课程类型。语、数、外等课程属于学科课程,D 项正确。
A 项: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经验为中心设计的课程。活动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
B 项: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划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隐性课程也叫潜在课程,无形课程或隐蔽课程,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具体学习环境中所获得的“计划外”的知识、观念、情感等,不是课程计划中所预期的东西。
C 项:按课程内容的学科综合程度,可分为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 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统合课程”或“合成课程”,是指采取合并相关学科的办法,减少教学科目,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的课程。
综上,本题选 D。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课程内容组织方式。纵向组织,也称序列组织,就是指按照某些准则以先后顺序排列课程内容。题干中的先学加减再学乘除,是先简单后复杂的过程,属于纵向组织。D 选项正确。
A 项:综合式,侧重于横向组织。
B 项:分科式,侧重于纵向组织。
C 项:横向组织原则,即要求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以便让学生有机会更好地探索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他们强调的是知识的广度而不是深度,关心的是知识的应用而不是知识的形式。综上所述,答案为 D。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间接认识世界。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方面。(1)认识的间接性。学生学习的内是已知的间接经验。并在教学中间接地去认识世界。(2)认识的交往性。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学活动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3)认识的教育性。教学过程中的认识追求与实现着学生的知、情、行、意的协调发展与完善人格的养成。(4)有领导的认识。学生的个体认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题干中“让学生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体现了教学认识过程的间接性。因此,本题选 C。
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类型。个体内差异评价法是以被评价对象自身某一时期的发展水平为标准,判断其发展状况的评价方法。个体内差异评价法是把被评价者的经历进行比较,或将评价对象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题干所描述的属于个体内差异评价,答案为 D。
A 项:绝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之外,确定一个评价的标准,称为客观标准,即将教学评价的基准建立在被价对象的群体之外,在评价时,把评价对象与这个客观标准进行比较,以是否达到标准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
B 项:内部评价则是由直接从事课堂教学活动的教师本人和学生群体所进行的评价。
C 项:外部评价是指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人员,如教研员、评价专家、学校领导、教务人员以及教师同行等不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评价者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的评价。
综上,答案为 D。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B 项正确。
A 项: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C 项: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D 项: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综上,本题选 B 。
1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德育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可控性。题干中寓德育于教学、活动、榜样、理等多种形式,体现了该规律,D 项正确。A 项: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总结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B 项: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C 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一个人良好思想品德的提高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和矫正训练的的过程。综上,本题选 D。
12.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记忆。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 5 秒到 1 分钟。题干中打电话时,查到电话号码,立即就能根据记忆去拨号,但打完电话后,就不记得号码了;边听课边记笔记,这些都属于短时记忆。C 项正确。
A 项:感觉记忆,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它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 0.25~2 秒。
B 项: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这是一种永久性贮存。
D 项:动作记忆,是以操作过的动作、运动、活动为内容的记忆。综上,本题选 C。
1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他认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包括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直接强化是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到的行为而受到强化。替代性强化是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自我强化是社会向个体传递某一行为标准,当个体的行为表现符合甚至超过这一标准时,他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行为的结果因素不包括间接强化。ACD 项表述正确,B 项表述有误。综上所述,选 B 项。
1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布鲁纳认为,学习的环节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学习活动首先是新知识的获得。其次,是将新获得的知识进行转化,我们运用各种方式将它们变成另外的形式,将信息纳入我们的认知结构中,以适应今后的新任务,并获得更多的知识。第三,评价是对知识转化过程的一种检查。通过评价可以核对我们处理知识的方式是否适合新的任务,或者运用的是否得当。评价经常包含对知识的合理性进行判断。知识的存储不是学习的具体环节。ACD 项表述正确,B 项表述有误。综上所述,选 B。
1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命题学习。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其中,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题干表述的是直角三角形与三角形的关系,属于命题学习。C 项正确。
A 项:符号学习又称表征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
B 项:概念学习是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其实质是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和关键特征。
D 项:命题学习是指获得由几个概念构成的命题的复合意义,实际上是学习表示若干概念之间关系的判断。
综上所述,选 C。
1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动机冲突。从形式上看,可将动机斗争分为四类: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双避冲突是同时遇到两个力图回避的威胁性目标,但只能避其一所产生的冲突。题干所述学生既不想起床,又怕批评,这两者对他都是一种威胁,都想逃避,但他必须选择其一。B 项正确。
A 项:双趋冲突是同时并存两种能满足需要的目标,他们具有同等的吸引力,但只能选择其中之一时产生的冲突。
C 项:趋避冲突是指同一目标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人既希望接近,同时又不得不回避,从而引起的冲突。
D 项:多重趋避是指对含有吸引力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
综上所述,选 B 项。
1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
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生理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的生理属性的认识,如身高、体重、长相。社会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社会属性的认识,如自己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地位、权利等。心理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心理属性的认识,如心理过程、能力、气质、性格等。B 项正确,ACD 项不符题意。综上所述,选 B 项。
1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性—情绪疗法。艾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是认知心理治疗中的一种方法。艾利斯提出 ABC 理论,A 是诱发性事件,B 是个体对该事件的看法,C 是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他认为,情绪(C)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A)所引起,而是由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B)引起的。A 项正确。B 项:系统脱敏的含义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害怕、虑、不安)时,我们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其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
C 项:观察、模仿教师呈现的范例或榜样,是学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
D 项:暂时隔离法是儿童心理学家推荐给父母的一种有效管教儿童不良行为的方法,又称“面壁法”,对于像发脾气这样的冲动性的、难以控制的行为是安全、有效的,而且不会对孩子产生感情上的伤害。综上所述,选 A 项。
1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班级管理方式。民主管理是相对于绝对服从绝对权威的管理而
言的。即管理者在“民主、公平、公开”的原则下,科学的将管理思想进行传播,
协调各组织各种行为达到管理目的的一种管理方法。题干中班主任的管理方式属
于民主管理。B 项正确。
A 项: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一个组织或一个团体的活动。
规章制度是个体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具有管理、控制
和教育作用。不符合题干,排除。
C 项: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D 项:目标管理是将传统的他控式的管理方法转变为强调自我、自控的管理方法,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综上所述,答案为 B。
2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教师的知识结构。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备的教育学、心理学和教法等相关的教育心理方面的知识,C 项符合题干。
A 项: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
B 项: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
D 项:通识性知识是指教师拥有的有利于开展有效地教育教学工作的普通文化知识。
综上所述,答案为 C。
2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知觉的偏差心理。刻板印象是对社会上各类人的固定看法。认为知识分子家的孩子比较聪明、勤奋,是刻板印象。D 项正确。
A 项:第一印象是指与陌生人初次相见时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B 项:晕轮效应是指在对人的某些品质、特征形成了清晰、鲜明的印象后,掩盖了其余品质、特征的知觉。这是以偏概全,“一俊遮百丑”、“一坏百坏”。即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主要品质、特征形成良好或不良印象后,就会影响他对这个人的其余一切不良或好的看法,好像一个人的头一旦被照亮了,全身都是光亮的一样。
C 项: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在认知和对他人形成印象时,以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性的现象,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即推己及人的认知障碍。综上,本题选 D。
二、辨析题
22.【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遗传素质是指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形态、结构以及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这些遗传素质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综上,该说法正确。
23.【参考答案】
该说法错误。
备课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只有备好课才有可能上好课。但教师在备课时,一般需要做好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的工作,而不是把全部精力放在钻研教材上。
综上,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24.【参考答案】
该说法错误。
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来划分,可以把学习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其中正移对学习起促进的积极作用,负迁移对学习起干扰、阻碍的消极作用。由此,笼统地说学习迁移对学习新知识起促进作用是不准确的。综上,该说法错误。
25.【参考答案】
该说法错误。
过度学习是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过度学习并不意味着复习次数越多越好。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 150%时,记忆效果越好;超过 150%时,效果并不递增,而且很可能引起厌倦、疲劳等而成为无效劳动。综上,该说法错误。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
26.【参考答案】
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27. 【参考答案】陶冶法是教育者自觉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运用情感陶冶法的具体要求:(1)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教育者要加强自身修养,同时注意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形成良好的班风和校风;(2)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情境创设;(3)与启发说服相互结合。
28. 【参考答案】
(一)无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有关刺激物的特点组织学生的注意。
2.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知识经验和情绪状态,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二)有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
2.激发和培养间接兴趣;
3.正确组织课堂教学;
4.采取方法,制止注意分散。
(三)两种注意转化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两种注意转换的规律来组织教学。
29. 【参考答案】
1.知识观:质疑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2.学习观: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情境性、社会互动性和主动建构。
3.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4.教学观:情景式教学、支架式教学、合作学习等教学模式。
四、材料分析题
30.【参考答案】
1、体现的德育原则有:导向性原则、疏导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1)导向性原则。该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有一定的方向性和理想性,促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向积极的方向转变。该案例中无论是批评教育还是后面的“要水比赛”都是为了改掉学生偷盗的不良习惯。
(2)体现了疏导性原则。该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虽然前面的言语说服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后面通过要水果比赛这种事实说服的形式使学生改变了偷盗这种不良习惯。
(3)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德育原则。案例中的德育老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是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从最初的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和出发转变到组织活动来达到实施德育的效果。
2、从德育方法来看,体现了锻炼法和品德评价法。
(1)锻炼法是指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良好品德的方法。案例中的德育老师采用组织活动的方式对学生实施德育,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得以成良好的品德。
(2)品德评价法是对学生的良好思想、行为作出的肯定评价,对不良思想、行为作出否定评价以引导和促进其品德积极发展的方法。学生有偷盗行为时,德育老师进行了严厉批评处罚,当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好的时候及时进行了表扬,使学生改掉了偷盗的习惯。
3、德育规律:
本案例中教师的做法体现了如下德育规律: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1)案例中的德育老师最初采用了批评教育的方式,但效果不明显,也就是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不匹配,最后学生的行为发生转变了,体现了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在“要水果比赛”这个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活动的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体现了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3)同时通过“要水果比赛”,教育者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外因,同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出现的道德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体现了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规律。
31.【参考答案】
学校的这一做法遵循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艾宾浩斯(19 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不均匀,有先快后慢的特点。即:识记后最初一段时间遗忘较快,以后遗忘逐渐减慢。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刻开始,到一定程度不再遗忘。材料中学校要求学生当天学习及时复习,做到“不靠”“不等”“不拖”,正是在学习初期以往最快的时候组织复习,提升了学习效率,“日清-周结-月考”定期
总结,更是采用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相结合的方式,大大提升了记忆的效果。
希望以上内容能为大家带来帮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教师资格证考试【历年真题】【模拟试题】【复习指导】【在线课程】相关科目练习及视频讲解,您还可以下载手机APP注册【来学宝典】,轻轻松松-随时随地学起来!预祝大家顺利通过考试!
来尚学教育现已开通线上辅导课程,名师授课、专家答疑、更有定制科学复习计划!点击进入: 来尚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