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学网)1992年,中国市场正式允许外资企业通过合资的形式进入特定地区的零售业。3年后,开放范围从服装、百货扩展至食品及连锁经营,国内市场正式向国外零售品牌敞开大门。1995年,家乐福在北京三元桥不远处的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开出了中国第一家外资连锁超市家乐福北京创益佳店,成为中国大卖场的鼻祖。作为大卖场业态的首创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连锁零售集团,家乐福成为第一个到中国市场吃螃蟹的外资零售品牌。有了先发优势,家乐福中国实现每年10家门店的高速增长,迅速发展为中国头部连锁超市。排名最高的2007年和2008年,在中国连锁百强榜单中,位列连锁超市第三,仅次于百联集团和华润万家。作为首家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零售巨头,家乐福以大卖场模式风光了十几年。
然而,好景不长,2010年,家乐福在中国市场的门店数量首次被沃尔玛超越,两年后销售规模也落后于沃尔玛。更严重的是,家乐福屡因食品安全危机遭遇非议,2012年还因为价格欺诈问题被央视“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晚会”曝光。再加上企业经营效率下降,外资税收优惠政策取消,公司进入业务发展停滞期。
家乐福中国业务发展停滞的原因,一方面是高成本、低效率的大卖场模式在中国走不下去了。欧美流行的大卖场模式,并不完全适合中国的城市形态和消费习惯。此前能够顺利复制,主要得益于中国连锁超市的市场空白。早期,中国的商业综合体处在爆发阶段,连锁超市作为引流利器,租金相对较低。随着商业环境的发展,房地产价格的整体上涨,卖货的盈利水平便很难再覆盖租金的上涨。另一方面是电子商务的冲击。阿里系电商平台和京东等,将各类消费品搬到网上售卖,形成降维打击。
面对业务发展停滞,公司高管团队并没有认真总结教训,反而急于求成,仅2016年一年就新开了85家大卖场,门店数量新增近四成。然而,家乐福中国的逆势豪赌,不仅没能把业绩拉起来,反而因为激进投资,长期陷入了亏损的泥潭之中。公司经营业绩每况愈下,2019年跌出连锁超市十强榜单。
为重新走上发展轨道,家乐福尝试进行深刻转变和能力提升,削减大卖场的规模,变传统零售为新零售,设立更为丰富和灵活的门店形态,如会员店、精选店、生鲜店、便利店等。2021年,家乐福首家会员店在上海浦东新区开业。但所有这些探索都未能取得预期效果。
2022年春节期间,家乐福部分门店出现了让消费者无法接受的变动:大部分商品只能现金购买,无法用家乐福购物卡结算。购物卡无法自由购物,也很难办理退卡。购物卡危机导致消费者挤兑,引发供应商频频断货,超市缺货更加重整体风险,最终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家乐福中国以60亿元的低价被苏宁集团收购。
要求:
(1)简要分析家乐福中国在2010年后面临的市场风险的主要表现;
(2)简要分析家乐福中国实施收缩战略的原因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