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

2024. 背景资料: 某施工单位承接一新建高速公路某合同段路基项目施工,K53+270-K54+720段为深挖路堑,其余路段均为路堤施工。路堑地质主要为松散粉质黏土,长度1450米,最大边坡高度26.98米,采用4级护坡,第1、2、3级浆砌片石护面墙,第4级植草灌防护。土方分层开挖,逐级按设计要求进行防护。K70+130-K70+320段穿过一少水废弃鱼塘,平均填土高度为2.5m。施工单位结合图纸现场勘测,该段落软土厚度最浅为0.3m,最深处约为2.8m。为了保证工期和施工质量,施工单位决定软土厚度在1m以内的段落,挖除软土至稳定层,换填拌合好的灰土垫层。软土厚度在1m以上的段落,采用抛石挤淤的方式进行软基处理。 施工单位在K53+270-K54+720段施工前编制了路堑开挖施工方案,经项目总工程师审核无误后,用于现场施工。施工中发生了如下事件: 事件一:施工单位进行抛石挤淤施工时,采用如下做法: (1)采用不易风化的片石、块石,石料直径宜不小于500mm; (2)当软土地层平坦,横坡缓于1:10时,应沿路线中线向前呈等腰三角形抛填、渐次向两侧对称抛填至全宽,将淤泥挤向两侧; (3)当横坡陡于1:10时,应自低侧向高侧渐次抛填,并在低侧边部多抛投形成不小于3m宽的平台; (4)抛石高出水面后,采用重型机具碾压紧密。 事件二:挡土墙主要设置于桥头路段、半桥半路路段及地形受限需要收坡的路段。仰斜式路堤挡土墙墙身及基础材料采用C30混凝土浇筑,其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时,及时回填墙背,墙背填料采用重黏土,填料内摩擦角要求不小于35°。采用重型机具压实,其压实度不得小于97%。同时保证墙后排水顺畅。 事件三:根据《交通运输部关于发布高速公路路堑高边坡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试行)的通知》(交安监发[2014]266号)要求,针对本项目路堑高边坡工程进行了安全风险评估。总体风险评估应在项目开工前实施,由A负责组织。专项风险评估应在路堑边坡分项工程开工前实施,由B负责组织,并对项目总体风险评估的重大风险源按规定进行备案。对重大风险源建立日常巡查、监测预警、定期报告、销号等制度,并严格执行。 1.针对K53+270-K54+720段开挖,施工单位应采用何种方法?并说明理由。 2.施工单位开挖施工方案审核程序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写出正确的流程。 3.逐条判断事件一中施工单位的做法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改正。 4.改正事件二中施工单位的错误做法。 5.补全事件三中A、B的名称。项目总体风险评估的重大风险源按规定应向哪些单位或部门进行备案?
2025. 背景资料: 一级公路某大桥全长857m,桥宽12.5m,桥梁上部结构布置为4×25mT梁+6×40mT梁+(45m+80m+45m)悬浇连续箱梁+6×40mT梁+4×25mT梁。其中40m梁桥跨横断面如图3-1所示。 [650430_5.gif] T梁预制场位于南岸0#桥台一侧的路基上,设有3个25mT梁预制台座与4个40mT梁预制台座,结合本桥结构及地形条件,使用1台运梁平车将T梁从预制场的存梁区移运架梁现场,采用40m双导梁架桥机首先对南岸T梁逐孔架设,等(45m+80m+45m)悬浇连续箱梁施工完毕后逐孔架设北岸各跨T梁。 施工中发生了如下事件: 事件一:T梁预制完成后,采用两台设计起吊能力为125T的龙门吊将T梁吊运至存梁区存放。移梁前对梁体喷涂统一标识。标识内容包括预制时间、施工单位、部位名称,施工单位T梁存放做法如下: ①T梁运至存梁区时,其混凝土强度不低于设计强度的80%。 ②T梁叠层存放时不得超过三层。 ③叠层存放时下层T梁端部顶面上用加厚钢板支垫。 ④T梁按吊装次序、方向水平分层叠放,标志向外,并支撑牢固。 事件二:T梁吊装前,在每片梁两端标出竖向中心线,并在盖梁(桥台)顶面上测量放样,放出梁的纵向中心线与每片梁的具体位置。 T梁预制并运输到架设施工现场,采用双导梁架桥机架设的主要工序包括:①架桥机及导梁拼装,试吊;②架桥机前移至安装跨,支顶前支架;③安放支座;④落梁,横移到位;⑤运梁喂梁,吊装、纵移到位;⑥铰缝施工,完成整跨安装;⑦各步骤架设下一片梁直至完成整孔梁;⑧架桥机前移至下跨,直至完成整桥安装。 事件三:施工前,根据《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和《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施工单位针对本桥梁上部结构施工危险性较大工程编制了25mT梁预制、25mT梁运输与安装、40mT梁预制、40mT梁运输与安装共四个专项施工方案,并按照方案要求进行施工。 1.分别计算本大桥需预制40mT梁的边梁、中梁的数量。(单位:片) 2.写出图3中结构层A、B和构造物C的名称。 3.事件一中,补充T梁还应喷涂的标识内容。施工单位存梁做法中哪两条是错误的?并改正错误之处。 4.事件二中,补充在墩台上测量放样的缺项;写出T梁双导梁架桥机架设施工工序①~⑧的正确排序。(用序号表示,如:③②④①......) 5.事件三中,哪个专项施工方案需要召开专家论证会进行论证、审查?专家论证会由哪个单位组织召开?
2026. 背景资料: 某施工单位承接了某新建二级公路路面施工。合同段起讫桩号为K20+000~K35+000,线形平顺,双向四车道。该公路设计车速为80km/h,硬路肩宽1.5m,单车道宽度3.75m,土路肩宽0.75m(采用M7.5浆砌片石加固)。路面结构设计图如下图2所示: [650322_9.gif] 施工中发生如下事件: 事件一:施工单位进场后按公路施工标准化的要求,设置了稳定土拌合站和沥青混合料拌合站,并在拌合站设置了下列标识标牌:拌合站简介牌、材料标识牌、操作规程牌、消防保卫牌等。 事件二: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时值夏季,气候干燥炎热,针对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施工单位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做了详细要求,现摘录4条技术要点如下: (1)混合料摊铺应保证足够的厚度,碾压成型后每层的摊铺厚度宜不小于160mm,最大厚度宜不大于200mm。 (2)采用两台摊铺机并排摊铺时,两台摊铺机的前后间距宜不大于10m且两个施工段面纵向应有300~400mm重叠。 (3)水泥稳定碎石施工时,碾压时的含水率可比最佳含水率增加1~2个百分点。 (4)在碾压过程中出现软弹现象时,应及时将该路段混合料挖出,晾晒后重新碾压。 事件三: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按规范要求进行质量控制和质量检验,检验的实测项目有压实度、平整度、纵断高程、宽度等。 事件四:该路面工程按合同规定如期完成后,项目法人对施工单位的交工验收申请、监理单位的质量评定资料进行了核查,认为本工程满足交工验收条件并及时组织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交工验收。 1.请补充事件一中拌合站还需设置的标识标牌。 2.写出图中交通安全设施A和功能层B的名称,并说明B的作用。 3.对事件二中的4条技术要点逐条判断对错,并改正错误之处。 4.补充事件三中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实测项目的漏项。 5.简述事件四中本工程进行交工验收需具备哪些条件?
2027. 背景资料: 某施工单位承建一座公路桥梁工程,桥跨结构下部地质条件复杂,桥址区地层从上往下依次为洪积土、第四系河流相的黏土、亚黏土及亚砂土、砂卵石土、软岩。主桥均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钻孔灌注桩共20根,桩长均相同,钻孔施工的钻孔及泥浆循环系统示意图如图5所示,泥浆循环如图中箭头所示方向。护筒高于原地面0.3m。现场一台钻机连续24h不间断钻孔,每根桩钻孔完成后立即清孔、安放钢筋笼并灌注混凝土,钻孔速度为2m/h,清孔、安放钢筋笼、灌注混凝土及其他辅助工作综合施工速度为3m/h。 [650900_11.gif] 该工程合同总价:6亿元;工期:3年。施工合同中约定,人工单价100元/工日,人工窝工补偿费80元/工日,除税金外企业管理费、利润等综合费率为20%(以直接工程费为计算基数)。 施工过程中发生如下事件: 事件1:桩基施工前,项目部编制了相应的施工方案。其中桩基施工工艺流程为:测量放线、定桩位→A→钻机就位→成孔→清孔→桩孔检查→B→吊放导管→C→灌注水下混凝土→养护成桩。 事件2:某桩基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采取了如下做法。 (1)灌注混凝土用钢导管灌注,导管使用前用压气试压的方法进行检验。 (2)考虑到灌注时间较长,在混凝土中加入缓凝剂。为避免混凝土离析,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10~15cm。 (3)首批混凝土灌注后埋置导管的深度为1.2m,在随后的灌注过程中,导管的埋置深度为1.5m。 (4)用于桩身混疑土强度评定的混凝土试件置于试验室,标准条件下养护。 事件3:灌注桩钻孔过程中发现地质情况与设计勘察地质情况不同,停工12天,导致人工每天窝工8工日,机械窝工费1000元/天,停工期间施工单位配合设计单位进行地质勘探用工10工日;后经设计变更每根灌注桩增长15m(原工期计划中,钻孔灌注桩施工为非关键工序,总时差8天)。 事件4:施工单位加强质量管理,根据《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对钻孔灌注桩设置质量检验的实测项目包括:桩位、孔径、孔深、混凝土强度和沉淀厚度。 1.写出事件1中,桩基施工工艺流程A、B、C的名称,简述A的作用。 2.写出图5中设备或设施D、E、F的名称,并说明该回旋钻机的类型。 3.事件2中,逐条判断施工单位的做法是否正确,并改正错误。 4.针对事件3,计算工期延长的天数。除税金外可索赔窝工费和用工费各多少元?(计算结果保留1位小数) 5.针对事件4,补充钻孔灌注桩质量检验的实测项目。
2028. 背景资料: 某施工单位承接了16km的山区二级公路工程项目,其中包含一座长720m的单洞双向两车道隧道,隧道起讫桩号为YK054+100~YK054+820,采用复合式衬砌结构,初期支护施工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初喷混凝土;②打设锚杆;③架立钢架;④挂钢筋网;⑤复喷混凝土。其中隧道进口段YK054+100至YK054+220属于浅埋段,围岩级别较差(Ⅴ级围岩)导致在施工过程中围岩变形较大,拱顶下沉超过最大允许值,因此经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现场勘查后,拟将进口段原设计台阶法开挖变更为中隔壁(CD)法,如图4-1所示。具体施工流程如图4-2所示。 [650605_7.gif] [650649_8.gif] [650748_10.gif] 隧道施工前,施工单位项目部组织工程技术人员编制了隧道施工方案,施工过程中发生以下事件: 事件一:施工期间,施工单位在全隧开展综合地质超前预报,以掌握掌子面前方一定范围内围岩的地质条件,进而预测前方的不良地质以及隐伏的重大地质灾害。 事件二:隧道开挖过程中,技术人员采用激光隧道界限测量仪测定了隧道断面的超欠挖,提出欠挖控制要求及处理措施:拱脚等位置严禁欠控;对于其它位置,当岩层完整、岩石抗压强度大于30MPa,并确认不影响衬砌结构稳定和强度时,每1m2内欠挖面积不宜大于0.1m2。欠挖隆起量不得大于C值:当欠挖面积及隆起最较大时,采用补炮措施进行处理。 1.补充隧道施工工序中的工作内容。 2.隧道地质超前预报的方法有哪些? 3.对隧道初期支护工序进行排序。 4.写出事件二中C的数值,还有什么部位严禁欠挖? 5.该隧道工程施工,是否需要进行专家论证、审查?请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