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训练】2021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练习(四)
2021年06月25日 来源:来学网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1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2 分)
1.中国早在( ),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A.夏代
B.商代
C.周代
D.唐代
2.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刻的体验,教师带领学生外出踏青,这一做法体现了( )。
A.巩固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3.( )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A.夸美纽斯
B.杜威
C.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
4.( )适用于在教学中评价那些不易量化的行为表现和技能性的成绩。
A.观察法
B.测验法
C.调查法
D.自我评价法
5.根据教学的任务,可将课的类型分为( )、巩固课、技能课和检查课。
A.讲授课
B.复习课
C.演示课
D.新授课
6.学生听老师讲课,并不能把老师说的每一个字音都毫无遗漏地知觉出来,而是听取老师讲的完整句子和完整的意思。这是知觉的( )
A.恒常性
B.选择性
C.整体性
D.理解性
7.《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必须做到“两个全面”,即( )。
A.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全面扫除青壮年文盲
B.全面进行教育改革,全面发展职业教育
C.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D.全面发展,面向全体
8.什么情况下,动机对学习具有最大程度的促进作用?( )。
A.动机强度较高
B.动机强度较低
C.动机最强
D.动机强度适中
9.下面体现垂直迁移的具体事例是( )。
A.汉语拼音的学习影响英语字母的发音
B.“角”的概念的掌握影响“直角”、“平角”等概念的学习
C.“石”字的学习影响“磊”字的学习
D.在学校形成的爱护公物的习惯影响在校外的行为表现
10.( )是指学习联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反应动作,以形成一系列刺激—反应动作联结。
A.刺激—反应学习
B.概念学习
C.规则或原理学习
D.连锁学习
11.教育目的具有目标导向性和一定的理想性,对教育行为具有一定的( )。
A.导向作用
B.评价作用
C.激励作用
D.定向作用
12.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是以( )为人员单位。
A.课
B.班
C.课时
D.年级
13.形成道德意志的基本过程有决心、信心、( )三个阶段。
A.恒心
B.耐心
C.良心
D.上进心
14.动力定型的情绪理论是由( )提出的。
A.巴甫洛夫
B.坎农
C.沙赫特
D.拉扎鲁斯
15.( )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
A.生存教育
B.广义的生命教育
C.生活教育
D.狭义的生命教育
16.一个熟练骑自行车的人在骑自行车过程中,一面观察道路的情况,同时操作车把和蹬车,这种现象属于注意的( )。
A.广度
B.集中
C.转移
D.分配
17.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三级管理的课程,为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的组织是( )。
A.地方
B.国家
C.学校
D.班级
18.在青少年早期,应注重培养他们的道德认识和简单的道德行为,而不是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这是由品德心理结构的( )特征决定的。
A.复杂性
B.整体性
C.历时性
D.共时性
19.一个学生怕狗,我们可以让他先看狗的图片、电影,再让他远远观看拴住的狗,让他走近;最后让他摸狗、抱起狗,从而消除他对狗的恐惧。这种心理辅导方法是( )。
A.自我控制法
B.系统脱敏法
C.肯定性训练法
D.强化法
20.一般来说,学校组织的报告、讲座、集会、比赛、参观、访问、调查等活动都体现出课外活动形式的( )。
A.群体性
B.小组性
C.个人性
D.团体性
21.中小学生勤奋、努力地学习各门功课,是因为他们意识到自己在不久的将来是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肩负着祖国繁荣昌盛的重任。其学习动机属于( )
A.高尚的动机
B.低级的动机
C.近景的直接性动机
D.远景的直接性动机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8 分,共 32 分)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22.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是素质教育重视德育和美育,全面发展。
23.教学方法就是教师教给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方法。
24.无意注意就是没有意义的注意。
25.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不能操之过急。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
26.简述课程结构改革的主要内容。
27.简述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28.简述心理评估的方法。
29.简述班主任工作的任务。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8 分,共 36 分)
30.一位在农村学校任教的数学老师在强调“不同名数不能相加”这一定律时,用反问的形式向全班同学说:“一头牛和一匹马能相加吗?”其他同学都回答:“不能相加”,只有一名学生脱口而出:“等于两头牲畜。”教师勃然大怒,他喝令这名学生站起来,厉声训斥道:“你妈和你爸相加能等于两头动物吗?”该学生愤然坐下,全班同学一片哗然。
问题:你觉得这位老师的做法对吗?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
31.于漪老师在上一节语文公开课时,当她讲到课文中“一千万万颗行星”时,一个同学发问:“老师,‘万万’是什么意思?”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于老师见状便问大家:“大家都知道‘万万’等于‘亿’,那么,这里为什么不用‘亿’而用‘万万’呢?”全班同学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没有人再发笑了,大家都认真地思考起来,并且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大家讨论完后,于老师进行了总结。最后老师又问了一句:“请大家想想,今天这一‘额外’的收获是怎么来的呢?大家要感谢谁呢?请让我用掌声表达对他的谢意!”大家把目光转向了那位同学,对他鼓起掌来。
问题:请分析材料中的教学片断中体现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根据历史记载,中国早在 4000 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2.B【解析】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3.D【解析】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4.A【解析】观察法适用于在教学中评价那些不易量化的行为表现(如兴趣、爱好、态度、习惯、性格)和技能性的成绩(如兴趣、绘画、体育技巧和手工制成品)。
5.D【解析】根据教学的任务,可分为:传授新知识课(新授课),巩固新知识课(巩固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技能课),检查知识课(检查课)。
6.C【解析】当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能够根据知识经验把它知觉为一个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7.C【解析】“两个全面”是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8.D【解析】动机的强弱对学习有很大的影响,但并非动机越强越好。研究表明,适中的学习动机对回忆和再认效果最好。动机强度适中可以引起适度的紧张,维持思维的积极性,故学习效率最高。
9.B【解析】垂直迁移主要是指处于不同层次(概括性和抽象性的差异度)的各种学习间的相互影响。在题中所给的四个事例中,只有“角”的概念的掌握影响“直角”、“平角”等概念的学习体现了垂直迁移。因为角和直角、平角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不同,前者高,处于认知结构的上位;后者低,在认知结构中处于下位,这两个概念在认知结构中形成了两个层次。
10.D【解析】连锁学习是指学习联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反应动作,以形成一系列刺激—反应动作联结。
11.C【解析】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未来发展的期望,具有目标导向性和一定的理想性,对教育行为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12.B【解析】以“班”为人员单位,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即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程度大致相同。
13.A【解析】形成道德意志的基本过程有决心、信心、恒心三个阶段。
14.A【解析】动力定型的情绪理论是由巴甫洛夫提出来的。
15.D【解析】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
16.D【解析】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
17.B【解析】国家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一制定标准或指导纲要。
18.C【解析】品德有一个发生发展到较为成熟的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阶段,品德的内容和形式都不一样,因而结构也不一样,这就是品德具有历时性的特征。
19.B【解析】题干里提到的方法是系统脱敏法,系统脱敏法的具体做法是治疗者与求诊者共同设计一个能引起恐惧感的由轻到重的恐怖事物分级表,然后要求求诊者在放松的状态下逐级训练,等恐惧感消失时,再升级。
20.A【解析】题干中所涉及的活动都体现出课外活动形式的群体性。
21.A【解析】高尚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同国家、社会和集体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二、辨析题
22.×【答案要点】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之所在。作为国力竞争的基础的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23.×【答案要点】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和学相互作用的一系列具体活动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24.×【答案要点】虽然无意注意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注意,但它能使人及时获得外界的信息,保持人对外部环境的警觉。它对人的生存意义重大,并不是没有意义的。
25.√【答案要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操之过急的思想品德教育会适得其反。
三、简答题
26.【答案要点】(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27.【答案要点】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1)信任感对不信任感(0~1.5 岁);(2)自主感对羞耻感、怀疑感(2~3 岁);(3)主动感对内疚感(4~5 岁);(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 岁);(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岁);(6)亲密感对孤独感(18~25 岁);(7)繁殖感对停滞感(25~50岁);(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50 岁以上)。
28.【答案要点】心理评估的方法:
(1)心理测验。心理测验是为心理评估搜集数量化资料的常用工具。
(2)会谈法。会谈是一种有目的的会话,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其作用是为建立交谈双方相互合作和信任的关系,以及获得个体对其心理状况和问题的自我描述。
(3)观察法。观察法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直接观察学生个体的行为表现,对所观察的事实加以记录和客观的解释,以了解学生心理和行为特征的一种方法。
29.【答案要点】班主任工作的任务:(1)向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2)教育学生努力完成学习任务;(3)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劳动和活动;(4)加强班集体建设,进行班级的日常管理。
四、材料分析题
30.【答案要点】这位老师的做法不正确。“不同名数不可相加”是数学中的定律,通常学生会说“不能相加”,但这个学生别出心裁,使用另外一个类名,把两个不同的名称统合起来,这表明他的思维具有灵活性、发散性,而且能够独立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对此,教师不仅不应该批评学生,反正应该就这一点进行鼓励。然而,这位老师对学生进行了批评和讽刺,可能会打消学生的主动性、抹杀学生的创造性,甚至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和逆反心理,难以再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正确的做法是: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思维成果与教师所设计、安排和期望的不相符时,不能强行将学生的思维过程重新纳入教师设计的轨道,不能以教师的思维成果和教材上的内容去束缚学生的思维,也不采用粗暴的手段和语言中断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思维过程。教师要赞赏学生思维中独特与灵活的一面,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地提出不同的意见。但同时也要强调,在数学中所说的“名数”,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并不相同,有时要限定在某一学科领域之中。教师还要注意,在课堂上的教学用语要措辞严谨、表达清晰,不能造成歧义和误解。
31.【答案要点】该案例体现了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该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学生独立的社会地位,在对待学生时没有架子,平等对待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尊重学生的意见,让学生真正感到平等和亲切。
(2)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该教师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学习的伙伴,同时,又能够看到学生是处在半成熟、发展中的个体,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引导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演出,激发了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师生间实现了零距离接触,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逐步形成。
来学网——未来因学而变 |
章节练习、每日一练、模拟试卷、历年真题、易错题,随时随地刷题。【去来学做题>>】 |
来尚学教育现已开通线上辅导课程,名师授课、专家答疑、更有定制科学复习计划!点击进入: 来尚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