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
某新建电气化铁路双线隧道全长7836m,最大埋深863m,最小埋深40m。全隧共设2座斜井。隧址区内地势总体上呈现中间高、两侧低态势,地形复杂。地质以千枚岩夹灰岩、炭质板岩为主,裂隙水不发育。
施工过程中发生以下事件:
事件一:项目经理部工程部编制了超前小导管施工工艺流程,如图3所示。
(来学网)
事件二:隧道掘进距进口2650m时,埋深约680m。超前地质预报显示前方20m范围构造发育,挤压褶曲明显,岩体破碎,局部有夹泥层等软弱夹层,节理很发育,岩芯有饼化现象。开挖过程中,岩体位移显著,持续时间较长,自稳能力差,基底有隆起现象,判定为不良地质。
事件三:为了安全通过事件二中不良地质地段,设计院对该段出具的方案为:采用V级曲墙式复合衬砌;全环采用型钢钢架加强支护,纵向间距0.5m;拱部设Φ42超前小导管,每根长4.5m,环向间距0.4m,纵向搭接2m;采用三台阶临时仰拱法施工。项目经理部工程部根据地质资料和设计方案,提出了关键控制内容,其内容有:超前地质预报、监控量测和喷射混凝土初期支护等。
事件四:电气化接触网采用刚性接触悬挂,由吊柱、支持结构、汇流排、膨胀单元和刚柔过渡单元组成。
问题:
1.针对事件一,写出A、B代表的工序名称。
2.根据背景资料和事件二,该隧道不良地质属于哪种类型?
3.针对事件三,补充关键控制内容。
4.针对事件四,补充完善刚性接触悬挂的组成部分。
正确答案:
1.A:清孔;
B:浆液配合比设计。
2.高应力软弱围岩(挤压性围岩)。
3.(1)围岩应力监测;
(2)预留沉降量,防止侵限;
(3)超前支护,严注浆,长锚杆,提高围岩残余强度;
(4)锁脚施工;
(5)二次衬砌及拆模时间。
4.缺少的组成部分有:
(1)定位装置;
(2)接触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