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学网)登革热
正确答案: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所引起,由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突起发病,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减少。登革病毒属于B组虫媒病毒,亦即黄病毒科。登革病毒不耐热,60℃30分钟、70℃10分钟或100℃2分钟皆可使之灭活,但可耐受低温及干燥。登革病毒可分为4个血清型,与其他B组虫媒病毒如乙型脑炎病毒可有交叉免疫反应。登革病毒可凝集鸽子和鹅的红细胞。人和动物感染后在血清中可产生血凝抑制抗体、补体结合抗体和中和抗体。在初次感染的病例中,血凝抑制抗体出现最早,一般于病后第4~5天出现,2~4周达最高峰,以后逐渐下降,低效价可维持数年之久。补体结合抗体出现较晚,一般于病后第2周开始出现,30~60天达最高峰,3个月后降至较低水平。中和抗体出现较快,于病后8~10天便可检出,2个月后效价最高,但消失较缓,一般于5~15年内仍可检出低效价水平。登革病毒具有可溶性抗原和表面抗原两种成分,都能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再结合补体,因此用补体结合反应可鉴定登革病毒血清型。虽然四型之间有交叉反应,但对本型的反应滴度最高。中和反应的特异性最高,用于最后鉴定病毒血清型。
登革热的防制对策: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坚持落实以防制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为主导的综合性措施,控制其密度到不致发生流行的程度。为此,需要强有力的行政措施、组织措施、宣传发动、社会参与及技术落实等。
登革热流行区的首要任务是控制疫情,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阻止疫情暴发和扩散,防止疫情反复发生而形成地方性流行病。其次,要加强对本病的监测,对不同地区分类要求做好预防工作。非疫区要及时发现传入病例,对传播媒介进行监测,并尽快采取控制措施,防止疫情蔓延。
流行区和高发区要制订长期防治伊蚊计划。密切注视国内外登革热疫情动态,及时做好防制工作。
(一)传染源的控制措施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前6~18小时即可使叮咬患者的伊蚊受感染,持续至3天以内。在整个发热期内,患者均保持有传染性。在流行期间,轻型患者的数量极多,可为典型患者的数十倍,不易被诊断和隔离,因而是更重要的传染源。在流行期间,隐性感染者的数量可达全体人群的1/3,只能用血清学方法才能检出,可能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隔离和管理病人是控制传染源的有效措施。急性病人是主要传染源,要求做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就地治疗。治疗包括:对症支持治疗、一般治疗、预防性治疗(预防出血、休克出现)等。新发疫点的病人住院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于6天。隔离室应有防蚊措施,如纱窗、纱门、蚊帐,并在隔离室周围100m范围定期杀灭成蚊和清除伊蚊孳生地。在病人较多的疫区,应就地设置临时隔离治疗点,尽量避免远距离就医,减少传播机会,降低病死率。对疫点、疫区内不明热患者做好病家访视,接触者要进行15天医学观察。
疫点的划定:无论城市和乡村,凡已证实登革热发生或流行时,划定以病家或工作场所为中心半径100m周围的居民区作为疫点。大村、乡镇或居委会内有多个疫点划为疫区。受登革热疫情直接威胁的地区为"危险区"。
(二)传播途径的控制措施
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都可以传播登革热,但在不同地区之中不同蚊种所起的作用不一致,如在东南亚和我国海南省,埃及伊蚊是主要媒介,而在太平洋岛屿和我国广东省白纹伊蚊是主要媒介。
白纹伊蚊孳生于房屋内外的盆钵、瓶罐、旧缸、破瓮等,孳生于离开房屋较远处的树洞、竹节、石洞、植物丫叶基窝的积水中。此蚊的卵耐干旱能力很强,历数月仍可生存。成蚊白昼吸血,嗜人血,也吸畜血。
埃及伊蚊孳生于房屋内外的各种储有清水的容器中。在适宜的气温中,由卵至成蚊的过程约需9~12天。卵产于容器边缘的水面上,耐干力甚强。成蚊白昼吸血,嗜人血,也有于夜间进入有灯光的住室内叮人的。
防蚊、灭蚊为最有效地切断传播途径的方法。
1.灭蚊方案有以下两种:
(1)预防性灭蚊:因地制宜,采用综合方法,以清除伊蚊孳生地和消灭幼虫为主,处理孳生地要针对不同蚊种采取相应的措施。将伊蚊布雷图指数(Breteau index)长期控制在20以下。注:伊蚊布雷图指数指平均每百户内有伊蚊幼虫孳生容器数。
(2)疫点紧急灭蚊:对疫点、疫区必须进行室内外的紧急杀灭成蚊,尤其要做好流行区内医院和学校范围内的灭蚊工作。同时,采取各种措施消灭伊蚊幼虫孳生地,清除幼虫,限期将疫区范围内伊蚊布雷图指数降至5以下。
2.具体灭蚊措施如下:
(1)灭蚊防蚊:控制和消灭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当前最有效的预防登革热的措施。要强调因地制宜,采用综合方法,以消灭孳生地和幼虫为主,处理孳生地要针对不同蚊种采取相应的措施。关键是措施落实,职责到位,责任到人。
(2)消除伊蚊孳生地、消灭幼虫: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大搞环境卫生,翻盆倒罐、填塞竹树洞,清除屋内外小积水;对饮用水容器勤洗刷,勤换水,加盖防蚊,也可采用水缸内放养柳条鱼、中华斗鱼、非洲鲫鱼及塘虱鱼等各种鱼类或投放苏云金杆菌H-14制剂等用生物灭蚊方法消除蚊幼虫。对难以彻底清除的非饮用水容器积水,可投洒缓释杀虫剂。
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登革热主要传播蚊媒,埃及伊蚊主要孳生于水缸、水池和各种积水容器内;白纹伊蚊主要孳生于盆、罐、竹节、树洞、废轮胎、花瓶、壁瓶、建筑工地等清水型小积水内,因此,处理孳生地时要针对不同蚊种采取措施。
1)水缸加盖:每隔3~5天清、刷、洗、烫一次,以清除水缸内壁幼虫及蚊卵。
2)生物灭蚊幼:在水缸中放养吞食蚊虫的鱼类如柳条鱼、中华斗鱼、非洲鲫鱼、塘虱鱼等。或在水缸中投放苏云金杆菌H-14制剂等,每隔7~10天投放一次,浓度应根据效价确定投药浓度(1000~50001U/L)。
3)开展以防制伊蚊为中心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全面实行翻盆倒罐,填塞竹树洞,处理室内外各种小积水,如碗柜的防蚂蚁器、泡菜缸口周边小积水要勤换水或加盐半匙以防蚊虫孳生,花瓶、盆景每5~7天换水一次,废轮胎不在露天堆放,或用塑料布覆盖,不得积水。
4)非饮用水面,可加入0. 2%敌百虫溶液(0.5%双硫磷乳剂)使水中含该浓度为2ml/L,可持效30天以上;或投放双硫磷缓释剂;每处(积水约5~10L)投放药水松塞(木块)一个,如无雨水冲淡可持效3个月以上(含双硫磷水松塞制法:1 cm大小水松塞木块500个,加入40%双硫磷500ml,边加边搅,使能均匀吸附药液,然后放入腰果油中,立即捞起晾干备用)。
5)落实处理孳生地期限要求:疫点及半径100m周围居民限期5天、疫区(乡、镇、大村)限期10~15天内把布雷图指数降至5以下,可以兼收应急和远期效果。
6)紧急灭蚊:疫区内带病毒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必须统一行动紧急杀灭室内外伊蚊,尤其要做好流行区内医院和学校范围内的灭蚊工作。室内用压缩喷雾器于1. 5~2m高度的空间喷洒使用0.25%~0.3%敌敌畏,剂量按4~5mg/m。杀螟松、无臭马拉硫磷按相同剂量喷雾。野外使用2.5%~4%马拉硫磷或杀螟松,用量1~4ml/m(每公顷15000~30000ml)进行超低容量空间喷雾;若使用20%杀螟松超低容量喷雾时,用量300~1500ml/hm(20~100毫升/亩)。
生物苄呋喃菊酯、溴氰菊酯、二氯苯醚菊酯、苄呋菊酯,分别按(有效成分,克/公顷)5~10、0.5~1.0、5~10、7-16的用量在室外环境针对伊蚊栖息场所(如竹林、园林、花圃、废旧轮胎贮藏地、沙井、暗渠、污水排放口、桥低、防空洞、建筑工地、废品收购站以及住宅周围场所等)进行大面积喷洒。
灭蚊在白天进行,注意防止人、畜中毒和食品污染,室内喷药前要关好窗,喷完药关门,经1小时后再打开门窗。在灭成蚊的同时,采取各种措施清除伊蚊孳生地,限期将疫区范围内伊蚊蚊虫动布雷图指数降至5以下。要注意学校、医院、机关等单位的灭蚊工作。
必要时可实施对交通工具灭蚊。
7)杀灭成蚊:针对不同蚊种特点,选择最优时机和方法,室内用喷洒或烟熏等方法施用对人畜毒性低的杀虫剂杀灭成蚊;室外在搞好环境卫生的基础上,重点对成蚊较多的房屋周围竹树林、陶器场、废轮胎堆积点等场所,可用超低容量滞留喷洒杀虫剂处理。
(三)易感人群的保护措施
在新流行区,各年龄均易感,但青壮年的临床表现较明显,故患者以20~40岁居多。感染后对同型病毒有巩固免疫力,并可维持多年,对异型病毒也有1年以上的交叉免疫。
保护易感人群,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自我保护意识。在流行区流行季节尽量减少集会,减少人群流动。加强个人防护,白天防止伊蚊叮咬传播。
必要时可实施对交通工具灭蚊和对有关人员进行检疫观察。登革热疫苗注射也是保护易感人群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