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身性水肿
①心力衰竭:心源性水肿发生机制主要是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血流量减少,继发性醛固酮增多引起钠水潴留以及静脉淤血,毛细血管滤过压增高,组织液回吸收减少所致。心源性水肿的临床特点是首先出现于身体下垂部位。能起床活动者,最早出现于踝内侧,行走后明显,休息后减轻或消失;经常卧床者以腰骶部为明显,颜面部一般不肿。水肿为对称性、凹陷性。此外通常有颈静脉怒张、肝肿大、静脉压升高,严重时还出现胸腔积液、腹水等右心衰竭的其他表现。
②肾脏疾病:肾源性水肿发生机制主要是由多种因素引起肾排泄水、钠减少,导致钠、水潴留,细胞外液增多,毛细血管静水压升高,引起水肿。水肿特点是疾病早期晨间起床时有眼睑与颜面水肿,以后发展为全身水肿(肾病综合征时为重度水肿)。常有尿改变、高血压、肾功能损害的表现。
③重症营养不良:病因为营养不良所致的低蛋白血症,其特点为水肿由下向上蔓延至全身,同时伴有消瘦和体重下降。
④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硬化主要表现为腹水,也可先出现踝部水肿,逐渐向上蔓延,而头、面部及上肢常无水肿。门脉高压症、低蛋白血症、肝淋巴液回流障碍、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等因素是水肿与腹水形成的主要机制。
⑤黏液性水肿:见于甲状腺功能减退者。特点:非凹陷性水肿,好发于下肢胫骨前区域。
⑥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特点:月经前7~14天出现眼睑、踝部及手部轻度水肿,月经后水肿逐渐消退。
⑦药物性水肿:肾上腺皮质激素、雄激素、雌激素、胰岛素,某些扩血管药物,特别是钙拮抗剂可引起水肿。
⑧特发性水肿:几乎只发生于女性。特点:周期性水肿,主要见于身体下垂部位,体重昼夜变化很大。
⑨其他:如妊娠中毒症、硬皮病、皮肌炎和血清病等。
(2)局部性水肿
①淋巴性:原发性淋巴性水肿(先天性淋巴性水肿、早发性淋巴性水肿),继发性淋巴性水肿(肿瘤、感染、外科手术、辐射等)。
②静脉阻塞性:肿瘤压迫或肿瘤转移,局部炎症,静脉血栓形成,血栓性静脉炎,瘢痕收缩以及创伤等。可分为慢性静脉功能不全、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以及其他静脉阻塞。
③炎症性:为最常见的局部水肿。见于丹毒、疖肿、卢德维咽峡炎、蛇毒中毒等。
④变态反应性:荨麻疹、血清病,以及食物、药物、刺激性外用药等的过敏反应等。
⑤血管神经性:可属变态反应或神经源性,可因昆虫、机械刺激、温热刺激或感情激动而诱发。部分病例与遗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