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的5.3.6条,由于6>8m,取△z=1.0m。
假定计算深度在粉质黏土层深度范围内,则只有一种土层,于是,依据5.3.5条,最终变形量为
要求
即
求出z≥40m。取z=40m,恰好满足计算深度在粉质黏土层的假设。所以,选择C。
点评:对于本题,还有不同解法:
(1)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的5.3.7条,地基变形计算深度(2)按照下式计算:
z
=6(2.5-0.41nb)
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的附录R,当采用实体深基础法计算桩基沉降时,由于实体深基础的底面积的宽度为
,因此,b=34.3m代入公式计算。于是得到
z
=34.3×(2.5-0.4×l
34.3)=37.3m,选择B。
以上做法的缺点是,b=34.3m超出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5.3.7条所说的适用范围"基础宽度在1~30m范围内"。
(2)依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的5.3.5条,"对于桩中心距小于或等于6倍桩径的桩基,其最终沉降量计算可采用等效作用分层总和法。等效作用面位于桩端平面,等效作用面积为桩承台投影面积,等效作用附加应力近似取承台底平均附加压力",取b为桩承台宽度28.8m,再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的5.3.7条,得到
z
=28.8×(2.5-0.4×l
28.8)=33.3m,选择A。
该做法的缺点是,z
的这个简化公式仅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出现,《建筑桩基技术规范》并没有这个公式,因此,取b=28.8m代入Z
计算公式,有规范运用混乱之嫌,似不可取。
以上无论哪种解法均是依据理论得到的结果,考虑到沉降变形量本身都难以计算准确,因此,很难说哪个与实际情况更接近。只是,给出的答案更无懈可击。
55.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的R0.3条和图R0.3a,可知
支承面积A=ab=56.7×34.3=1945m
,故选择D。
若错按照图R.0.3b考虑,则会得到A=a
b
=50.4×28=1411m
,错选A。
56.桩底平面处平均压力值
桩底平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 P
=18×(36+0.8)=662.4kPa
桩底平面处土的附加压力值 P0.gif]=1178.4-662.4=516.0kPa
故选择B。
57.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的5.3.5条,有
今依据角点法,桩底中心点处p
=4×750=3000kPa。仅考虑一层的压缩量,于是
故选择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