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依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的8.1.4条第1款,抗震设计时,框架剪力墙结构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各层框架总剪力,对不满足式8.1.4要求的楼层,其框架总剪力应按0.2v
和1.5V
二者的较小值采用。
今V
=1600kN<0.2V
=0.2×14000=2800kN,故该楼层该承受的地震作用标准值需要调整,调整后的总剪力为V
=min(0.2V
,1.5V
)=2800kN。
依据规程8.1.4条第2款,按调整前后总剪力的比值调整每根框架柱的弯矩和剪力。
弯矩标准值M=±283×(2800/1600)=±495kN.m
剪力标准值V=±74.5×(2800/1600)=±130kN
故选择C。
67.依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的C.1.1条计算。
选择D。
68.依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的7.2.7条,抗震设计的双肢剪力墙中,墙肢不宜出现小偏心受拉;当任一墙肢大偏心受拉时,另一墙肢的弯矩设计值及剪力设计值应乘以增大系数1.25;又依据7.2.10条,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墙肢截面的剪力设计值应乘以剪力放大系数,一级抗震时为1.6。故墙肢2首层剪力设计值为
V=1.25×1.6×500=1000kN
再考虑1.3的分项系数,为1300kN,故选择D。
69.依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OJ3-2002的7.2.11条计算。由于
,取N=3840kN。
剪力墙剪跨比
于是
解得
故选择D。
70.依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图7.2.16a,阴影部分长度应取b
=250mm、l
/2=1300/2=650mm和400mm的较大者,故为650mm。
剪力墙一级抗震,查表7.2.16,λ
=0.20。于是,体积配箍率应满足
计算时,钢筋长度按照算至中心线,所箍面积按照算至箍筋内表面。根据所提供选项,若箍筋直径取为10mm,间距取为100mm,则上式成为
解出f
≥296N/mm
可见,应采用HRB335,故选择B。
71.依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OJ3-2002的7.2.24条计算。今连梁跨高比为1500/700=2.14<2.5,应采用式7.2.24-3,即
这样,应有
配置双肢箍,间距为100mm时,需要单肢截面积为1.82×100/2=91mm
钢筋直径为10mm、12mm时对应的单根截面积分别为78.5mm
、113.1mm
,选项C满足要求。
对于选项
,不满足要求。
点评:连梁的跨高比计算时,跨度如何取值,可能各本教材并不一致,例如,郭继武《建筑抗震设计》(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的273页,在提到连梁的剪跨比时,采用的称谓是"连梁剪跨比l
/h",但是对l
的取值未作说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的第192页11.7.8条,较早版本(例如2002年第2次印刷本)也曾写成"跨高比l
/h>2.5的连梁",后来有勘误指出l
应为l
,新印刷的版本已经修改为"跨高比l
/h>2.5的连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