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解答过程如下】:(1)选项A符合《高规》第7.1.1条的规定,说法正确。
(2)选项B不符合《高规》第7.1.5条的规定,说法错误。
(3)选项C不符合《高规》第7.1.8条、7.2.22条、第7.2.23条、第7.2.24条、第7.2.26条等的规定,说法错误。
(4)选项D不符合《高规》第7.1.2条、第7.1.3条的规定,说法错误。
【点评】:(1)高层建筑应有较好的空间工作性能,剪力墙结构应双向布置,形成空间结构。特别强调在抗震结构中,应避免单向布置剪力墙,并宜使两个方向刚度接近。
(2)《高规》第7.1.5条规定:较长的剪力墙宜开设洞口,将其分成长度较为均匀的若干墙段,墙段之间宜采用弱连梁连接,每个独立墙段的总高度与其截面高度之比不应小于2,墙肢截面高度不宜大于8m。
较长的剪力墙宜开设结构洞,原因有二:
1)提高墙肢延性,避免脆性破坏。剪力墙结构中,若墙肢的长度过长,其墙肢的高宽比(总高度/总宽度)有可能小于2,高宽比小于2的墙肢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形态为剪切破坏,类似短柱属脆性破坏,称为矮墙效应,这类墙肢的延性差,于抗震不利。细高的剪力墙(高长比大于2)容易设计成弯曲破坏或弯剪型的延性剪力墙,从而可避免脆性的剪切破坏。
2)避免单片剪力墙承担的水平剪力过大。结构整体计算中这类墙肢承受了很大的楼层剪力,而其他小的墙肢承受的剪力很小,一旦地震特别是超烈度地震时,这类墙肢容易首选遭到破坏,而小的墙肢又无足够配筋,承载能力很小,使整个结构可能形成各个击破,致使房屋倒塌。
因此,当墙肢长度超过8m时,应在墙肢上开设结构洞,把长墙分成短墙肢,墙肢之间宜采用弱连梁连接,其跨高比宜大于5,每个独立墙肢的总高度与其截面高度之比不宜小于2;每个墙段宜设计成有连梁连接的双肢墙或多肢墙,一、二级剪力墙的洞口连接,跨高比不宜大于5,且连梁截面高度不宜小于400mm,以保证连梁的耗能作用。见图2-68-1。
对长度超过8m的剪力墙肢,若仅在其问开一个较小的洞口(例如1000mm×1000mm),这样的开洞并没有使原来的较长剪力墙肢分成为长度较小的独立墙段,而仍然是长剪力墙肢,只不过开有小洞,但其在水平荷载下仍然是较长剪力墙肢的受力特点,达不到规范要求的开设结构洞的目的。
(3)《高规》第7.1.8条规定剪力墙开洞后形成的连梁根据跨高比不同可分为两种情况。当连梁的跨高比小于5时(连梁跨度较小、截面高度较大),其承受的竖向荷载往往不大,梁的弯矩较小,对配筋不起控制作用;而水平荷载作用下梁的剪力很大,且沿梁长基本均匀分布,对剪切变形十分敏感,容易出现剪切斜裂缝,其中跨高比不大于2.5的连梁这种情况更为明显。
因此,跨高比小于5的连梁,其剪力设计值的计算、受剪截面控制条件、斜截面控制条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配筋构造要求,应按规范规定的连梁设计(见《高规》第7.2.22~7.2.26条)。
(4)由于短肢剪力墙抗震性能较差,地震区应用经验不多,为安全起见,《高规》第7.1.3条明确规定:B级高度高层建筑和9度抗震设计的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采用《高规》第7.1.2条规定的具有较多短肢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