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备战】2018年初级经济师《人力资源》重点知识点讲义四
2018年10月10日 来源:来学网知识点:态度与行为
核心知识:
1.态度的概念与成分
2.态度形成的理论
3.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4.态度改变的理论
5.说服与态度的改变
6.偏见
一、态度的概念与成分
阿尔波特(美国)行为主义
态度是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影响着个人对情境的反应。强调经验在态度形成中的作用。
美国克里赫
态度是个体对自己所生活世界中某些现象的动机过程、情感过程、知觉过程的持久组织。
美国弗里德曼(重点)
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根据弗里德曼理论,态度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认知成分:指人们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包括事实、知识、信念。它是其余两部分的基础。
情感成分:指人们对态度对象肯定或者否定的评价及由此引发的情绪情感。它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会影响认知成分和行为倾向成分。
行为倾向成分:指人们对态度对象所预备采取的反应,具有准备性质。它会影响到人们将来对态度对象的反应,但不等于外显行为。
【例题·单选题】以下哪个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 )。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倾向
D.价值观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态度的概念。美国心理学家佛里德曼认为态度包含三个组成部分。其中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认知是基础。
二、态度形成的理论
学习理论:人的态度和其他行为习惯一样,都是通过连接、强化、模仿等机制后天习得的。
诱因理论:态度的形成是对利益或损失进行衡量的过程,一个人采取的态度受他对于收益多少的判断而决定。
认知一致性理论:人们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自己的认知结构具有一致性并赋予意义,因此,普遍倾向于采取符合他们总体认知结构的态度。
三、态度与行为的关系(重点)
注意:态度是行为的倾向,不等于行为。
影响因素:
(1)态度的特殊性水平:态度指向的是一般群体还是特殊个体。特殊性越高,预测越准确。
(2)时间因素:态度测量与行为发生之间的时间间隔越长,不可知事件改变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可能性越大。
(3)自我意识:内在自我意识高的人的态度预测其行为效度较高;而公众自我意识高的人关注外在的行为标准,难以用他们的态度对其行为进行预测。
(4)态度强度:强烈的态度对行为的决定作用更大。
(5)态度的可接近性:越容易意识到的可接近性越大。来自直接经验的态度对行为的影响大。
案例分析题:某公司招聘一名技术工人,在众多应聘者中,老王脱颖而出,原因是在面试的过程中,老王对工作充满热情的态度打动了总经理,总经理相信老王在日后的工作中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
事实也证明了总经理的判断。
一年之后,老王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但是由于需要经常出差,老王萌生了离职的念头,总经理得知之后,委派人力资源部门主管对其进行挽留。
根据以上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关于态度与行为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态度的特殊性越高,对行为预测的准确性越低
B.内在自我意识强的人,态度对行为预测的准确性较高
C.时间因素对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没有影响
D.态度的强度与其对行为的预测准确性成反比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取决于特殊性水平;时间因素;自我意识;态度强度以及态度的可接近性。需要搞清楚这几种因素预测态度与行为的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关系。
相关推荐:第一时间获取海量备考资料、掌上题库!更多最新学习课程请下载来学APP[点击下载]!
来尚学教育现已开通线上辅导课程,名师授课、专家答疑、更有定制科学复习计划!点击进入: 来尚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