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教师职称评聘制度得了啥病
2018年09月14日 来源:来学网来学网寄语——学习和考试,是一种丰满感情状态,当你倾力融入了学习,就会越来越充实,越来好心情,也就拥有了自信,继而拥有了拿证的全部信心和正能量!来学网小编陪你一起复习!下面是来学网小编提供的资料希望能帮到你们!
近日,中国教育报及中国教育报微信、好老师微信推出了有关教师职称评定的系列报道,引发广泛热议和关注。多数教师认为职称评论“非常不合理”,建立取消;但也有观点认为,教师评聘制度并无“原罪”,不宜“一棍子打死”,当前迫切要做的是加快教师职称评聘制度改革,以教师的实际能力和业绩水平为导向,彻底摆脱行政力量的介入和干扰。
不久前,中国教育报微信对此进行了问卷调查,近3万名教师参与。结果显示,54%的教师认为职称评定非常不合理,建议取消;37%的教师认为大部分层面需改进与完善。68%的教师认为当前的职称评聘不能反映出教师的真实水平。
教师职称是一种评价性制度,它要评价的是教师专业技术的实际水平,目的在于激励和促进教师专业技术能力的不断发展和提升。假若不能起到这样的作用,那么职称制度也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
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具体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教学能力,二是科研能力。这两大能力是教师专业技术的核心。就现行的教师职称制度来看,在最初阶段,确实从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激励和促进教师这两大核心能力发展的作用。但是从整体实践效果来看,一个明显的悖论是,教师职称无法完全有效地证明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课堂教学能力。
这是由于现有的教师职称制度突出的往往是岗位及其岗位工资的性质。也就是说,一个教师得到了什么级别的职称,就意味着其得到了能决定工资收益的岗位级别。把职称等级和工资待遇直接挂钩,让职称级别成为教师在学校里地位和身份的象征,这样的职称制度催生的是权力腐败和利益争夺,早已远离了对教师专业技术水平的评价。
教师职称制度,本来是要起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但是从实际看来这一制度目前起到的最大的功能却是引导教师追求既得利益。
为了追求既得利益,教师职称评聘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例如评高级职称对于教师的科研要求是必须在省级期刊发表两篇论文,或在国家级期刊发表一篇论文。但是大多数教师的日常工作是一线教学而不是专业研究,于是很多人只好剪刀加浆糊,解决论文的问题。加之可以发表教师论文的期刊有限,于是不少期刊针对职称论文收起了版面费。在此种写作和发表流程之下产生的所谓的论文,似乎并不能达到体现教师科研水平的目的。
职称评聘要求的教学水平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教师评职称,需要经过评委听课和评课这一关。教师对这样的环节自然会精心备课。但问题在于,这样的课与平时的课堂教学有很大区别,并不能反映日常教学的实际情况。所以如此评课,评委们看到的并不一定是教师的真实水平。
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而希望职称有所提升,本是一种积极进取的职业精神,值得肯定。但是,由于教师的工资待遇级差与职称级别密切相关,教师就会产生为争夺利益而评职称的不良心态。教师职称的评聘竞争走入功利主义烂泥潭,极大地影响了教师职称促进专业发展的作用。
换言之,目前的教师职称评聘制度催生的更多的是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利益争夺,而不是为了科研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如此评职称塑造了严重的功利生态,偏离了激励教师的方向,有失客观科学与公平公正。
教师职称评聘制度中最明显的弊端就是不公平和不真实。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职称评聘方式和程序基本上是行政化的,缺失专业性质的评价要素。
在管、办、评尚未分离的条件下,由于我国的教师职称评聘权主要掌握在教育行政管理者的手里,从考核、名额分配到评审,无处不在的行政权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某个教师能否获得职称名额、能否评后被聘。而这也就导致职称评聘中的腐败、造假等问题屡见不鲜。
行政方式和程序注重的是量化的行政级别,缺失的是质性评价,表现出来的是形式主义。这就决定了评聘工作对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专业性质的鉴定缺失。
也正因为如此,教师职称评聘工作中经常出现拉关系、走后门、请客送礼等不正之风,扭曲了教师职称评聘的真实性和客观公正性,以至于教师职称实际上变成了谋求人际关系和个人利益的不正当追逐。
我们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学校的环境里,领导一般是职称晋升最快的人,但也往往是发挥专业技术职称功能最不到位的人。因为有些领导不在一线也能评上职称,有些领导评上高级职称后,很快就退出了教学一线。长此以往,他们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不但没有增长,反而会降低。这样的结果,只能证明职称只与其收入有关,而与其科研和实际教学无关。
安徽省宿州市第十九小学的问题恐怕远非个案。这条新闻说的只是一所小学里的教师评聘职称的处境,折射的却是这个教师评聘职称制度环境的腐败生态和不公现象。面对这种结果,我们的职称制度还能证明其具有促进教师科研和教学能力发展的作用吗?
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群众推荐实际上演化成了个人关系,量化打分演化成了形式,领导小组评议演化成了关系亲疏之争,择优推荐也就演化成了校长说了算。
因此,我国的教师评聘制度必须加快改革,应当以教师的实际能力和业绩水平为导向,彻底摆脱行政力量的介入和干扰。这样才能使其真正起到公正、公平地评价教师真实水平的作用,进而有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倘若依据现有评审制度评出的职称不能反映教师真实的专业技术水平,那就说明这样的职称评审制度存在问题,至少是对广大教师不公平的。
教师职称是一种人才评价制度。这种制度必须是一种由专业机构研发的完善的教育测量工具,其设计应该具有科学性、综合性和评价性。且评价权应该属于专业评价机构,而不能属于主要由领导们组成的所谓的评委会,这样才能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教师职称制度自从1986年建立以来,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因为其评聘过程涉及考核、学历、任职年限、论文、考试成绩等方面,这就使得评聘成了行政权力主导下的大杂烩。一种原本要激励教师发展的的制度,如今变得如此令人生厌、去之不能的鸡肋,怎能不让广大教师心烦和心痛?
如今的职称评价制度破坏了应有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这就让人不禁怀疑职称评价制度的意义和价值究竟有多大?人社部称将针对教师职称问题完善人才评价制度,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制度改革。但是不管怎么改,要想让教师职称评价有价值有意义,都必须要结合教育管、办、评分离的改革目标,必须要把职称评价和教师的工资、福利脱钩,必须要把评价权交给专业评价机构。否则,教师职称评价就难以落到实处,关键性问题就难以根治。
目前,最应该做的事情有两样——
一是对中小学校领导实行职务级别制度,令其退出教师职称评聘行列。清理学校领导和教育管理部门领导的专业技术职称,用行政性质和事业性质的职务级别制度来保障他们的应该获得的职业利益。
二是尽快把教师的工资与职称脱钩。不再把职称级别当作教师的工作岗位,而要以教师的实际教学职务为岗位,以教龄和实际教学效果和教研成果考核教师的绩效。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净化教师职称制度,去掉职称评聘中的行政权力与功利追求。
当我们反观教师职称的实际作用时,不能不客观地说,由于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掺杂了过多的人为因素和形式化内容,进而极大地影响力教师职称真正作用的发挥。因而如今面对职称问题,我们必须要深度反思。否则,职称制度还将继续折磨人,还会让人误入歧途,堕入名利场。
小编:七七
来尚学教育现已开通线上辅导课程,名师授课、专家答疑、更有定制科学复习计划!点击进入: 来尚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