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预习】2020年传染病主治医师考试《专业实践》考点:伤寒
2019年11月27日 来源:来学网伤寒
病原学
伤寒杆菌属沙门菌属D组、革兰染色阴性,在含胆汁的培养基中更易生长。
◆脂多糖
◆菌体抗原(0抗原)
◆鞭毛抗原(H抗原)
检测血清标本中的“O”与“H”抗体即肥达反应 ,有助于本病诊断。
菌体裂解时释放的内毒素是致病的主要因素 。不产生外毒素。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带菌者或患者为伤寒的唯一传染源 。典型伤寒患者在2~4周排菌量最大,传染性强。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可通过被污染的水源、食物、日常生活密切接触、苍蝇与蟑螂等媒介传递病原菌等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持久。
病理解剖特点
伤寒病理特点是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生性反应,回肠下段集合淋巴结 和孤立淋巴滤泡病变最为显著。
◆病程第1周:淋巴组织增生肿胀;
◆病程第2周:肿大淋巴结发生坏死;
◆病程第3周:坏死组织脱落形成溃疡,若病变累及血管时可引起肠出血,侵入肌层和浆膜层时可引起肠穿孔。
◆病程第4周:溃疡渐愈合,不留瘢痕,亦不引起肠腔狭窄 。
临床表现
(一)典型的临床表现分为4期
1.初期 病程第1周。缓慢起病,最早出现的症状是发热 ,常伴全身不适、食欲减退、咽痛和咳嗽等。病情逐渐加重,体温呈阶梯形上升,在5~7日内达39~40℃ ,发热前有畏寒,少有寒战,出汗不明显。
2.极期 病程第2~3周。并发症多出现在本期。
(1)高热:稽留热为主要热型 ,可持续10~14日。
(2)神经系统中毒症状:表情淡漠 、反应迟钝、耳鸣、听力减退等。严重患者可有谵妄、颈项强直(虚性脑膜炎)、甚至昏迷。儿童可有抽搐。
(3)循环系统症状:相对缓脉 ,重者血压下降等。并发心肌炎时不明显。
(4)消化道症状:腹部隐痛、食欲减退、腹胀、便秘、腹泻、右下腹压痛等。
(5)肝脾肿大 。
(6)玫瑰疹 :大约一半以上患者可出现,第7~14天出现,多在10个以下,淡红色,直径2~4mm,压之褪色,胸、腹、肩背部多见,2~4天内消失。
3.缓解期 病程第3~4周。体温出现波动,并逐步下降,上述症状、体征好转。由于小肠病理改变仍处于溃疡期,仍可能出现肠出血、肠穿孔 等并发症。
4.恢复期 病程第5周。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消失,肝脾恢复正常。
(二)并发症 肠出血、肠穿孔、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溶血性尿毒综合征、急性胆囊炎、骨髓炎、肾盂肾炎、血栓性静脉炎、脑膜炎等。
诊断
确诊的依据是检出伤寒杆菌。早期以血培养为主 ,后期则可考虑作骨髓培养。
鉴别诊断
需与病毒性感染、细菌性痢疾、疟疾、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血行播散性结核病、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引起)、恶性组织细胞病等鉴别。
治疗
(一)一般治疗
1.隔离与休息 肠道隔离,卧床休息。
2.护理与饮食 观察生命体征及粪便性状变化。发热期流质或无渣半流质饮食 ,少量多餐,热退后饮食由稀到软食逐渐过渡,一般热退后2周才能恢复正常饮食。
(二)对症治疗
◆高热时不宜用大量解热剂;
◆便秘时禁用高压灌肠和泻药;
◆腹胀时禁用新斯的明等促进肠蠕动的药物;
◆腹泻时一般不使用鸦片制剂,以免引起腹中胀气;
◆中毒症状重者可加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可能掩盖肠穿孔的症状和体征。
(三)病原治疗
1.第三代氟喹诺酮类 首选药 。
疗程:体温正常后继续服2周。副作用为胃肠不适、失眠等。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禁用。有癫痫病史者不用。
2.第三代头孢素 抗伤寒杆菌作用强,临床效果良好,儿童和孕妇伤寒患者应首先应用此类药物,疗程为2周 。
(四)带菌者的治疗 根据药敏选择治疗药物,一般可选择: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
(五)复发治疗 根据药敏选择抗菌药物,用足剂量及疗程。
(六)并发症的治疗
1.肠出血
绝对卧床休息,禁食,严密观察血压、脉搏、神志及粪便出血量。
如果患者烦躁不安,适量应用地西泮或苯巴比妥。
补充血容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给予止血药物治疗,必要时输血治疗。内科止血无效,可考虑手术处理。
2.肠穿孔 局限穿孔者,禁食,胃肠减压,加强抗菌治疗,注意加强控制腹膜炎可联合氨基糖苷类、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或碳青霉烯类。并发腹膜炎的患者,应用足够抗菌药物同时,争取及时手术治疗。
3.中毒性心肌炎 严格卧床休息,给予保护心肌药物,必要时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果出现心力衰竭,应给予洋地黄和利尿药物。
4.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足量有效的抗菌药物,必要时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输血,碱化尿液,小剂量肝素或(和)低分子右旋糖酐进行抗凝,必要时进行血液透析,促进肾功能恢复。
5.肺炎、中毒性肝炎、胆囊炎、DIC 采取相应的内科治疗措施。
来尚学教育现已开通线上辅导课程,名师授课、专家答疑、更有定制科学复习计划!点击进入: 来尚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