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预习】2020年传染病主治医师考试《专业实践》考点:病毒性肝炎

2019年11月27日 来源:来学网

病毒性肝炎

  病原学

  (一)甲型肝炎病毒(HAV)

  ◆属小核糖核酸病毒科,为嗜肝RNA病毒 。

  ◆主要在肝细胞浆内复制,经胆汁从粪便排出。

  ◆IgM型抗体:感染后早期产生,是近期感染的标志。

  ◆IgG抗体:可存在多年,有保护力。

  乙型肝炎病毒

  ◆属嗜肝DNA病毒 科,又名Dane颗粒,由包膜与核心组成。

  ◆包膜即表面抗原(HBsAg)。

  ◆核心部分有核心抗原(HBcAg)、e抗原(HBeAg)。

  HBV-DNA以及DNA多聚酶,是病毒复制的主体,血清中检出HBV-DNA和HBeAg说明病毒在复制,其中HBV-DNA为最敏感最直接的HBV感染指标 。

  HBV有5个抗原抗体系统

  ①HBsAg与抗HBs

  ◆急性自限性HBV感染时血中HBsAg大多持续1~6周,最长可达20周。

  ◆抗HBs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在急性感染后期,HBsAg转阴后一段时间开始出现,可持续多年。

  ◆抗HBs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见乙型肝炎恢复期、既往感染及乙肝疫苗接种后。

  ②pre-Sl与抗pre-Sl

  ◆pre-Sl在感染早期紧接着HBsAg出现于血液中,在急性期很快转阴提示病毒清除或病情好转。

  ◆pre-Sl阳性是HBV存在和复制的标志,如果pre-Sl持续阳性,提示感染慢性化。

  ◆抗pre-Sl被认为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在感染早期即可出现。

  ③pre-S2与抗pre-S2

  ◆pre-S2可作为判断HBV复制的一项指标。

  ◆抗pre-S2在急性肝炎恢复早期出现,并发挥起保护性抗体作用,抗pre-S2亦可作为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观察指标。

  ◆pre-Sl、pre-S2与抗pre-S1、抗pre-S2还未作为一项常规诊断指标应用于临床 。

  ④HBeAg与抗Hbe

  ◆HBeAg阳性,说明病毒在复制 。

  ◆抗HBe抗体出现在HBeAg转阴后,如果HBeAg阴转、抗HBe抗体出现,同时HBV-DNA也阴转,则说明HBV复制减少或停止。

  ◆如HBV-DNA仍持续阳性,则说明病毒仍在复制,具有传染性。

  ⑤HBcAg与抗HBc

  ◆HBcAg主要存在于受染肝细胞核中,血液中无游离HBcAg,故临床一般不做HBcAg检测,而检测其抗体。

  ◆抗HBc IgM是HBV感染后较早出现的抗体,抗HBc IgM阳性提示急性期感染或慢性肝炎急性发作 。

  ◆抗HBc IgG出现较迟,但可保持多年甚至终身 。

  丙型肝炎病毒

  ◆单股正链RNA病毒

  ◆抗HCV不是保护性抗体,是HCV感染的标志。

  ◆抗HCV又分为IgM型和IgG型。

  ◆抗HCV IgM在发病后即可检测到。

  如果抗HCV IgM持续阳性,提示病毒持续复制,易转为慢性。

  丁型肝炎病毒

  ◆为缺陷型病毒 ,必须借助HBsAg包裹才能成为感染性病毒颗粒

  ◆单股环状闭合负链RNA病毒

  戊型肝炎病毒

  ◆单股正链RNA病毒 。

  ◆病毒主要在肝细胞内复制,经胆汁随粪便排出。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传染源为急性期患者或隐性感染者 。

  ◆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丁型肝炎传染源为急性、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

  (二)传播途径

  ◆甲型和戊型经粪-口途径传播;

  ◆乙型、丙型、丁型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 。

  (三)易感人群

  ◆甲型肝炎→儿童高发

  ◆戊型肝炎→青壮年,孕妇罹患戊型肝炎后则较易发展为重型肝炎。

  临床表现

  潜伏期

  ◆甲肝平均30天(15~45天)

  ◆乙肝平均70天(38~180天)

  ◆丙肝平均50天(15~150天)

  ◆丁肝可能与乙肝相似

  ◆戊肝平均40天(10~70天)

  (一)急性肝炎 急性黄疸型肝炎、无黄疸型肝炎。

  1.急性黄疸型肝炎 总病程2~4个月。

  (1)黄疸前期:甲、戊型肝炎起病较急 ,约80%有发热伴畏寒。乙、丙、丁型肝炎起病相对较缓。

  ◆主要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痛、尿色加深等。

  ◆肝功能改变为AST、ALT升高,本期持续5~7天。

  (2)黄疸期 :尿黄加深,巩膜和皮肤出现黄疸,1~3周内黄疸达高峰。部分患者有一过性粪色变浅、皮肤瘙痒、心动徐缓等梗阻性黄疸表现。肝大,质软、边缘锐利,有压痛及叩痛。

  肝功能检查示ALT和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阳性,本期持续2~6周。

  (3)恢复期 :症状逐渐消失,黄疸消退,肝、脾回缩,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本期持续1~2个月。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除无黄疸外,其他临床表现与黄疸型相似。无黄疸型发病率远高于黄疸型。

  无黄疸型通常起病较缓慢,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全身乏力、食欲下降、恶心、腹胀、肝区痛、肝大、有轻压痛及叩痛等。恢复较快,病程多在3个月内。

  (二)慢性肝炎

  1.轻度 病情较轻,可反复出现乏力、头晕、食欲减退、厌油、尿黄、肝区不适、睡眠欠佳、肝区稍大有轻触痛,可有轻度脾大。

  肝功能指标仅1项或2项轻度异常。

  2.中度 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

  3.重度 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腹胀、尿黄、便溏等,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 ,ALT和(或)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

  (三)重型肝炎(肝衰竭)

  1.急性重型肝炎(急性肝衰竭) 又称暴发性肝炎,起病急,发病14天内出现精神症状(肝性脑病Ⅱ度以上)、肝脏进行性缩小,黄疸急剧加深、消化道症状明显加重 。

  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 而排除其他原因者。本型病死率高,病程不超过3周。

  2.亚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肝衰竭) 又称急性肝坏死。起病较急,发病15天至26周内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者,黄疸迅速上升,消化道症状加重,重度腹胀或腹水,肝脏无明显缩小。

  本型病程较长,常超过3周至数月。容易转化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三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

  3.慢加急性重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 在慢性肝病基础上 出现的急性或亚急性肝功能失代偿。

  4.慢性重型肝炎(慢性肝衰竭) 在肝硬化基础上 ,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导致的以腹水或门脉高压、凝血功能障碍和肝性脑病等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肝功能失代偿。

  各种病毒性肝炎的诊断

  (一)流行病学资料

  ◆甲型和戊型肝炎病前可有不洁饮食史,如未煮熟海产如毛蚶、蛤蜊及饮用污染水。

  ◆甲肝多见于儿童。

  ◆戊肝多见于成年人。

  ◆乙型、丁型及丙型肝炎病前可有输血或血制品史、手术史及注射史,或与病人有生活密切接触史。

  (二)临床表现

  急性肝炎既往无肝炎病史,起病急,可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腻等消化道症状,查体有肝大并有压痛,肝区叩击痛,部分病人可有轻度脾大,血清ALT活力增高,病原学检测阳性,可诊断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急性黄疸型肝炎:符合上述诊断,但血清胆红素>17.1μmol/L,并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者。

  ◆慢性肝炎:急性肝炎病程超过1年,既往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HBsAg、HCV-RNA阳性,目前仍有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

  (三)实验室检查

  1.肝功能检查

  (1)血清转氨酶升高,急性者可高达正常高限10倍以上,慢性增高者多在2倍以上。

  (2)血清胆红素可增高到17.1~20.0μmol/L以上,无黄疸者可不高。

  (3)碱性磷酸酶、转肽酶可升高。

  (4)慢性者血浆白蛋白可减低。

  2.病毒学指标

  (1)甲型肝炎

  ◆抗HAV IgM阳性。

  ◆粪便中检出HAV颗粒或抗原或HAV RNA。

  (2)乙型肝炎

  慢性HBV感染可分为

  1)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和HBV DNA阳性。

  ①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HBeAg阳性,抗HBe阴性;

  ②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HBeAg持续阴性,抗HBe阳性或阴性。

  2)HBV携带者

  ①慢性HBV携带者:血清HBsAg和HBV DNA阳性,HBeAg或抗HBe阳性,但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肝组织学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或轻度异常。

  ②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血清HBsAg阳性、HBeAg阴性、抗HBe阳性或阴性,HBV DNA检测不到或低于最低检测限,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肝组织学检查显示Knodell肝炎活动指数(HAI)<4或其他的半定量计分系统病变轻微。

  ③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阴性,血清和(或)肝组织中HBV DNA阳性。患者可伴血清抗HBs、抗HBe和(或)抗HBc阳性。

  另约20%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除HBV DNA阳性外,其余HBV血清学标志均为阴性。

  3.丙型肝炎

  抗HCV IgM和(或)IgG阳性,HCV RNA阳性,可诊断为丙型肝炎。

  4.丁型肝炎

  有现症HBV感染,同时血清HDV Ag或抗HDV IgM或滴度抗HDV IgG或HDV RNA阳性,或肝内HDV Ag或HDV RNA阳性。可诊断为丁型肝炎。

  5.戊型肝炎

  急性肝炎患者抗HEV IgG高滴度,或由阴性转为阳性,或由低滴度到高滴度,或由高滴度到低滴度甚至阴转,或血HEV RNA阳性,或粪便HEV RNA阳性或检出HEV颗粒,诊断为戊型肝炎。

  治疗

  (一)慢性肝炎

  1.一般治疗 适当休息,进食高蛋白饮食(肝性脑病时应限制蛋白入量),禁止饮酒。

  2.药物治疗

  包括改善和恢复肝功能、免疫调节、抗肝纤维化治疗。

  最重要的是抗病毒治疗,可抑制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改善肝功能、减轻肝组织病变、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或延缓肝硬化、肝衰竭和HCC的发生,延长存活时间。

  (1)抗病毒治疗

  1)适应证

  ①HBV DNA≥10 5 拷贝/ml;

  ②ALT≥2倍正常上限;

  ③如ALT<2倍正常值上限,但组织病理学Knodell HAI指数≥4,或中度(G2~3)及以上炎症坏死和(或)中度(S2)以上纤维化病变。

  ④丙型肝炎HCV RNA阳性 。

  2)抗病毒治疗疗效判断

  ①完全应答:HBV DNA或HCV RNA阴转,ALT正常,HBeAg血清转换;

  ②部分应答:介于完全应答和无应答之间者;

  ③无应答:HBV DNA或HCV RNA、ALT、HBeAg均无应答者。

  3)抗病毒药物

  ①干扰素-α:可用于慢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 。

  ②核苷类似物:

  核酸类似物: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恩曲他滨

  核苷酸类似物:阿德福韦酯、特诺福韦

  用药疗程: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Ag血清转换后继续用药1年以上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至少2年以上

  ◆肝硬化患者需长期应用

  (2)改善和恢复肝功能、免疫调节、抗肝纤维化如胸腺五肽、复方鳖甲软肝片等。

  (二)重型肝炎的治疗

  1.支持和对症治疗 卧床休息,清淡饮食,营养支持治疗。

  2.药物治疗 包括促进肝细胞再生、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等治疗。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继发感染、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的治疗。

  3.人工肝支持系统

  4.肝移植

  预防

  (一)甲型肝炎的预防

  1.控制传染源 患者起病后可隔离3周,应隔离治疗至病毒消失。

  2.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

  3.接种甲肝疫苗,对近期有与甲型肝炎患者密切接触的易感者,可用人丙种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预防注射。

  (二)乙型肝炎的预防

  1.控制传染源 急性乙型肝炎可隔离至HBsAg转阴。

  2.切断传播途径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用具,对带血及体液污染物应该严格消毒处理,加强血制品管理,采取主动和被动免疫阻断母婴传播。

  3.新生儿及一切易感者可接种乙肝疫苗。HBV慢性感染母亲的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3天后接种乙肝疫苗 ,出生后1个月重复注射一次,6个月时再注射乙肝疫苗,保护率可达95%以上

来尚学教育现已开通线上辅导课程,名师授课、专家答疑、更有定制科学复习计划!点击进入: 来尚学教育

心之所往
来而学之

更多热门考试资讯,点击进入:来尚学教育

在线视频学习,海量题库选择,点击进入:来尚学教育

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是一个打磨自己的过程,希望小编整理的资料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点击进入>>>>来尚学教育—未来因学而变

学习视频,在线题库、报考指南、成绩查询、行业热点等尽在来尚学教育(点击进入)

最新资讯
获客广告